主管QQ:站内信联系

挺进军成立不久宋时轮和邓华为何离开?和一段隐情有关2025-06-27 03:23

  好的,我会按照你的要求,对文章进行语义不变的改写,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保持字数大致相同。

  在八路军华北抗战的历史进程中,出现了一个颇为特殊的现象。晋察冀地区的八路军各部队在成立后迅速发展壮大,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。然而,曾经声名显赫的冀热察挺进军却显得来去匆匆,成立不到三年便被撤销,未能持续发展。

  挺进军的三位主要领导者命运各异:一位被敌人杀害(继任者则因医疗事故去世),其余两位指挥员宋时轮和邓华仅在该部队任职一年便匆忙离开。这三人的离开,是单纯的人事调动,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故事?

  冀热察挺进军成立于1939年1月,当时司令员为萧克,参谋长是程世才。次年2月,为加强领导,成立了冀热察军政委员会,成员由五人组成,分别是萧克、马辉之、伍晋南、宋时轮和邓华。

  然而,不到一年时间,委员会中五人已有两人离职,他们是宋时轮和邓华。两人离开的背后,与一个名叫高志远的人有着密切关系。

  高志远出生于1907年,籍贯河北滦县。他家族是当地鼎鼎大名的富户,家财万贯,声名远扬。抗战爆发后,日本侵占东三省,势力逐步扩展到华北。高志远热血沸腾,深知“没有国家便没有家”的道理。

  他迅速变卖家产,购买武器装备,借助其慷慨乐善、深得民心的性格,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在家乡召集了200多名群众,组建了一支坚强的抗日民团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高志远所领导的民团与其他民团截然不同。许多民团当时只为守护家园,奉行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的防御原则,战术较为保守。而高志远的队伍则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,主动出击,誓杀汉奸。

  举例来说,土匪头子刘兰亭是他的儿时好友,但刘兰亭后来不仅阻挠抗日,还投靠了日军。高志远怒不可遏,果断将其击毙。

  这一行动激怒了另一个著名汉奸刘佐周。刘佐周身为驻滦战区总队长,统领昌黎、滦县、乐亭、迁安等地的万余人马,是华北地区臭名昭著的汉奸势力。

  刘佐周得知高志远杀了他的手下刘兰亭,立誓报复。然而,还未等他采取行动,高志远便主动出击。某年,驻华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抵达滦县火车站,刘佐周等汉奸前去迎接。高志远化装成食堂厨师,混入站台,出其不意拔枪射杀刘佐周,震惊四方。

  刘佐周被杀的消息迅速传遍华北,天津报刊争相报道,连日本及伪满媒体也对此事做出关注。高志远因此声名鹊起,成为日伪军队忌惮的头号人物,甚至被悬赏十万元捉拿。

  不过,那时的高志远仍颇感迷茫,不知道如何壮大抗日力量。直到1937年,他结识了八路军将领王仲华、李运昌和陈飞等人,才明确了方向。

  1938年7月,高志远以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身份,携副司令李运昌、洪麟阁,在冀东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大暴动。短短两个月,战火迅速蔓延至20余县,冀东抗联发展速度惊人,人数迅速突破5万大关。

  连同其他武装力量,总人数超过10万。此时,八路军第四纵队(宋时轮任司令员,邓华任政委)也进入冀东,令抗日形势更趋激烈。两支队伍携手作战,令日伪军节节败退,成功夺回包括迁安在内的9座县城,日伪对冀东的统治岌岌可危。

  日伪军恨之入骨,调集重兵围剿。面对严峻形势,四纵与抗联之间产生分歧。四纵领导认为冀东属平原,游击战难以持久,抗联损失严重,应撤至山区休整,建立稳固根据地,待明年再反攻。

  抗联领导则主张继续坚守冀东,凭借群众基础坚持斗争,且撤退至山区不仅路途遥远,物资难以保障,且遭遇战斗风险大。

  经过激烈争论,最终达成妥协:四纵主力与抗联主力按计划撤往山区整顿,留下包森、陈群、单德贵三个支队继续在冀东坚持抗战。这一决定深刻影响了冀东抗日局势。

  1938年10月,四纵和冀东抗联在西撤途中频遭日伪袭击,损失惨重。危急关头,李运昌率领抗联残部艰难突围,挺进冀热辽地区,打通了华北敌后抗日力量联系,使抗战形势焕发新机。

  这支队伍随后发展壮大,成为东北野战军第8、9、11纵队的前身。高志远率领不到两千人的队伍,转入山区坚持抗战。

  1939年2月上旬,按八路军总部指示,冀热察挺进军正式组建,由宋时轮、邓华的第四纵队与冀东抗日武装合并而成。成立时全军约9000人,配备7000余支长短枪。

  挺进军分三支队,分别由邓华、宋时轮、高志远担任司令。邓华支队改编成第11支队,约2000人;宋时轮支队改为第12支队,约3000人;高志远的冀热察联军则有3000余人。

  挺进军司令为萧克,政委是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陈漫远(未实际到任)。为加强领导,成立了五人组成的冀热察军政委员会,成员包括萧克、马辉之、伍晋南、宋时轮和邓华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参谋长程世才不在委员会内,冀东暴动领导高志远同样未入列。马辉之是北方局重要领导,曾任河北书记,入选军政委员会顺理成章。伍晋南为宋时轮支队政治部主任,位列支队第三号人物,令人诧异的是他却进了委员会,而高志远却未被接纳。

  高志远没能进入军政委员会,心中难免有不满,但他并未公开抱怨,专注于本职工作。然而,他所率的3000多名干部战士却不断施压,要求杀回冀东老家。他们都是冀东人,家人还在那里,乡土情结异常深厚。西撤时,高志远曾承诺暂时撤退,终会打回故乡。

  士兵们纷纷催促高志远兑现诺言,重返冀东。按理说,革命队伍应服从组织安排,高志远应劝说大家服从命令。然而,他选择支持部队的心愿,向军政委员会提出要先带队回冀东作战准备。

  这本无可厚非,冀热察挺进军活动范围涵盖平西、平北和冀东,高志远返回冀东仍属军队领导范围,继续抗战。问题是若高志远获准,其他支队也会纷纷要求返乡,势必影响统一指挥。

  因此,高志远的请求被驳回。表面看这只是内部工作分歧,然而局势随即急转直下。

  有人举报高志远曾与北洋旧军阀吴佩孚勾结,企图筹集资金“回冀东当汉奸”,此事令挺进军领导震惊,决定逮捕高志远,准备以汉奸罪处决。

  宋时轮和邓华坚决反对,他们与高志远并肩作战,坚信他不可能是汉奸。但军政委员会其他三人坚持他有罪。最终,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,1939年4月27日,高志远在山南村被执行死刑,年仅32岁。

  冀东抗联参谋处长李荣久也被以同罪名处死。宋时轮、邓华对处决表示强烈不满,据说宋时轮曾愤怒拍桌。几个月后,两人相继离开挺进军,宋时轮赴抗大学习,邓华被留下,赴雁北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。

  高志远被处决后,挺进军士气大挫,冀东抗联官兵流失一半以上,仅剩约千人。邓华调走挺进军两个团,进一步削弱了力量。

  随后两年,挺进军在平西境内境遇艰难。1942年2月2日,冀热察挺进军被正式撤销。

  那么,高志远究竟有没有汉奸意图?若仅凭与吴佩孚有联系,这理由实属牵强。吴佩孚抗战期间未曾出卖国家,日本曾试图以军火和资金拉拢他,但均被断然拒绝。吴佩孚虽为军阀,却坚守底线,区别于石友三、孙殿英等无耻军阀。

  日方与吴佩孚长期接触,确实提供了一些物质好处,但吴始终未线日,日本曾在吴宅举办记者招待会,试图逼迫吴佩孚按日方讲稿发言,但他即兴发言,强调维护中国领土完整,令日方尴尬。

  从情理上说,一个为抗日倾家荡产、亲手击毙汉奸的人,怎会转而投靠敌人?且高志远出身清白,无劣迹,无害乡里,指控他当汉奸,缺乏依据。

  所谓与吴佩孚接触的人陈飞,是高志远的秘书。高志远死后,陈飞在挺进军遭到孤立,转任挺进报行政科,逐渐淡出公众视野。建国后曾有人在东北见过他,随后神秘消失,生死不明。

  引导高志远走上革命道路的王仲华,坚决反对其被处决。高志远死后,王仲华接管部队,不幸患病身亡,系医疗事故。

  1955年授衔时,宋时轮、邓华均被授予上将军衔,而高志远已长眠地下16年。

  2014年7月,适逢冀东抗日大暴动76周年,河北滦南县多余屯村举行高志远纪念碑揭碑仪式。除其家属外,诸多冀东老革命家的后代、文化研究会及党史部门负责人均出席,上千村民自发参加。

  宋时轮女儿宋崇实、邓华女儿邓欣也到场致辞,纪念这位抗日英雄。若高志远在地下有知,定会感到些许慰藉。

  如果你需要,我也可以帮你将文章拆分成段落或制作成更适合发表的版本,随时告诉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